大腸癌首次躍居台灣十大癌症之首,除與飲食習慣西化、缺乏運動有關外,醫師認為,環境汙染、有毒物質透過食物鏈長期累積人體,也是大腸癌的主力推手。
台中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王輝明認為,根據各國經驗,未來大腸癌仍會持續大幅增加。
大腸癌首次躍居台灣十大癌症之首,除與飲食習慣西化、缺乏運動有關外,醫師認為,環境汙染、有毒物質透過食物鏈長期累積人體,也是大腸癌的主力推手。
台中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王輝明認為,根據各國經驗,未來大腸癌仍會持續大幅增加。
腸內長息肉要小心,不痛不癢的息肉可能轉成癌。醫師提醒,50歲以上、有家族病史、生活飲食習慣不正常、超重等高危險群要定期接受腸鏡檢查,發現息肉要清除,不要姑「息」養「癌」。
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王志堂說明,腸息肉是消化道管腔內黏膜所長出的贅肉,切除後仍可能復發,由於民眾飲食精緻化,大腸鏡檢查發現息肉比例有增加趨勢。
住在南投山上的王先生(化名),罹患大腸癌且轉移至肝臟、淋巴,由於第一、二線治療皆無成效,因此向健保局申請給付標靶藥物。
在給付期間兩個月、18次治療中,反應良好,大腸癌指數從5千多降為5點多,然而健保給付藥物用完後,王先生無力負擔每個月超過10萬元的藥費,只能放棄標靶藥物。
癌症每年都佔據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一位,所以許多人都會聞「癌」色變,但是癌症其實也是可以預防的,特別是「大腸癌」。台大醫院直腸外科主治醫師林本仁強調,大腸癌是標準的「癌」從口入,平常一定要注意增加蔬果攝取,減少高油、高脂等精緻化食物,自然可以降低罹患大腸癌的風險。
一般而言、與大腸癌相關的危險因子包括:年紀、易長息肉、家族史、身體活動量小、飲酒與抽菸、潰瘍性結腸炎與克隆氏腸炎等等,但是越來越多研究顯示,大腸癌與飲食習慣有關,例如吃得越高油、高脂與低纖維者,罹患大腸癌機率也會相對增加。
初期預防
.健康飲食(多吃高纖低脂食物,保持大便通暢)
徐小姐是四十五歲的大腸癌患者,接受手術切除後,轉到我的門診,準備接受輔助性化學治療。
南投縣草屯鎮一名五十歲的洪姓男子,長期使用免治馬桶,便後直接沖便,再使用噴水器沖洗肛門,近日因免治馬桶壞掉,排便後用衛生紙擦拭時驚覺血便,診斷為直腸癌第二期。醫師建議,免治馬桶方便清潔且衛生,但沖水前「記得回頭看它一眼」。
佑民綜合醫院外科醫師黃永昌昨天說,從事補教業的洪姓男子日前求診,驚訝便後擦拭肛門,「怎麼攏是血?」再低頭看馬桶裡的血便,嚇得趕緊就醫。洪姓男子說,要不是免治馬桶壞掉,他可能都不會發現異狀。
身體肥胖,以及罹患高血壓、高血脂等代謝症候群等民眾可提高警覺,小心罹患消化道癌!台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統計發現,體重過重及罹患新陳代謝症候群的民眾正是大腸直腸癌的高危險群。
台大醫院研究顯示,罹患代謝症候群的民眾大腸息肉明顯比一般人還多,而大腸息肉被驗出為腫瘤的機率,更是一般人的1.6至2.5倍。
今年的年夜飯,想好要吃什麼了嗎?是要吃筍乾蹄膀、還是紅燒獅子頭,或是炸個起司餃,烤個羊小排,這些菜色光是用想的,就好美味,但是,這些開運年菜,盤盤都高油脂、烹煮方法不是烤的就是炸的,看在大腸直腸科醫師眼中可是搖搖頭。
台北馬偕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許自齊就表示,國人的年夜飯菜色,大都是重油脂,加工過的食材,甚至是紅肉的比例比白肉多,還有烤的、炸的食物,都是最愛的菜色,忽略了高纖維的菜色,不只是年夜飯,每天餐桌上總會端出這些菜色,難怪國人罹患大腸直腸癌的比例,近年來竄升,直追歐美國家,並且被人暱稱是富人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