肝癌在台灣十大癌症死亡率排名第二,有百分之十八的成年人是B型肝炎慢性帶原者,是肝癌的潛在患者。四位中央研究院院士組成的研究團隊,已經找出預測B肝轉變成肝癌的新指標,目標鎖定B肝病毒的基因型,及B肝病毒DNA的突變。 

四位院士是廖運範、陳定信、陳培哲及陳建仁,研究歷時十二年,是長時間、大規模的「前瞻性世代追蹤研究」,成果將刊登在最新一期「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期刊」,並且是主編推薦論文。 

論文的第一作者、中研院基因體中心博士後研究員楊懷壹指出,B型肝炎會演變成肝癌,學界已找出兩項預測B肝帶原者罹患肝癌的指標,分別是「B肝病毒量」及「B肝病毒e抗原」。如果B肝的病毒量愈高、e抗原呈陽性反應,B肝帶原者罹患肝癌的風險會愈大。 

研究發現,B肝病毒的基因型及其DNA突變,也可以作為預測指標。楊懷壹解釋,B肝病毒的基因型有八種,台灣主要是B型與C型;研究發現,帶有C型病毒的B肝患者,罹患肝癌的機率是B型病毒患者的兩倍。 

而B肝病毒的DNA如果在「基礎核心促進子」這個位置發生突變,得到肝癌的機會增為兩倍。但若病毒的DNA在「前核心區」即突變,罹癌機率反而降到三分之一。 

陳建仁表示,研究B肝與肝癌主要有三個面向:宿主因子、環境因子及病毒因子;「病毒因子」的指標主要是評估B肝病毒的量與質,如果能協助B肝患者及醫師臨床評估罹患肝癌的風險,就可以研判多久該做一次超音波檢查,或是否該展開抗病毒藥物治療,「達到早期發現、早期治療,充分利用醫療資源的效果」。 

陳建仁將在十月出席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「B型肝炎處理共識」研討會報告這項研究成果,他將建議在B肝臨床指引中加入新發現的這兩項風險預測指標,讓臨床醫療能更準確掌握B肝患者得到肝癌的風險。 

B型肝炎帶原者罹患肝癌的風險,其實是可以算出來的。中央研究院院士陳建仁的研究團隊正著手發展預測肝癌風險的公式。 

陳建仁研究團隊至今共發現四項可由B肝病毒預測肝癌罹患風險的指標,包括二○○二年的「B肝病毒e抗原」指標:若B肝患者e抗原呈陽性,發生肝癌的風險是呈陰性患者的六倍。二○○六年的B肝帶原者血液中的「B肝病毒量」以及今年找到的B肝病毒兩項風險預測指標。 

陳建仁強調,罹患肝癌除了病毒因素,還有環境的因素,包括酗酒、抽菸、抗氧化維生素,以及黃麴毒素等。研究顯示,酗酒者罹患肝癌的機率是非酗酒者的一點七倍;抽菸者是不抽菸的一點五倍。陳建仁建議,戒掉菸酒,多吃綠色蔬菜增加抗氧化維生素,避免接觸黃麴毒素,可減低罹患肝癌的風險。

 

from 聯合報 2008.08.14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nticancerinf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